顏艾琳
出生於台灣省台南縣下營。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。台灣中生代女詩人、大學講師、作家、現任聯經出版公司文學主編。為女詩人中最早有計畫地創作情色詩者,也因此激起許多探討,為台灣詩壇重要的性別研究對象,也是多篇論文專書探討之對象。
顏艾琳
出生於台灣省台南縣下營。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。台灣中生代女詩人、大學講師、作家、現任聯經出版公司文學主編。為女詩人中最早有計畫地創作情色詩者,也因此激起許多探討,為台灣詩壇重要的性別研究對象,也是多篇論文專書探討之對象。
張芳慈
出生於 1964 年,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。屬戰後台灣第二代作家。戰後第二代成長於生活上經濟環境上接受美援扶持,力圖振興,政治上卻仍處於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。文人寫作的環境上,因為人們心中皆有個小小的警總,多半政治議題不是存而不論,就是轉化為誨澀的風格,形成文字上閱讀的阻障。創世紀詩社超現實主義的引入,藉由文字的不確定性來書寫胸憶,游走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,泰半與擔心無端被扣帽子有關。創世紀詩人的筆名,如張默、瘂弦、商禽等化名可知作者蓄積了多少無處言說的苦悶。就連 1964 年創辦笠詩社的「詩哲」林亨泰,該時期也以語言遊走在現實與超現實的縫隙,思想前衛的圖像詩獨步於文壇,印證當時環境對文人形成一股巨大而莫名的壓力。
早慧的張芳慈 17 歲(1981)就讀新竹師專時已開始創作,先後發表童詩、散文、短篇小說、現代詩。她的第一部詩集《越軌》難脫傳統女身身份的範疇,河童版的卡片情詩選〈虱目魚與玫瑰〉,誠屬張芳慈自我風格成熟的開端,一直到《紅色漩渦》的出版,詩行中已大量浮現明顯的主體意識,爾雅版 86 年詩選〈答案〉,可做為他用自身介入現實議題的的代表作,其指涉範疇終於展現其獨特而清朗的風格,由自覺而反抗,由徬徨而肯定,對斯土斯民的摹寫與記載,令她成為笠詩社中間世代群性典範化的書寫範例,也成就其政治書寫的女身音響。大體而言,張芳慈的政治詩顯露自覺的思考意識,藉由一己身份認同出發,慣穿意象本體與文字的內在肌裡,她的文字含蓄典麗,無太多說明字眼與概念性,成就實已超越許多言語平淡無味,又缺乏語言節制,沙文主義男性,所謂的政治詩人。
1986 年加入笠詩社。1991、1992 年兩次獲得吳濁流新詩獎佳作,1993 年由笠詩社自費出版詩集《越軌》,1998年與李元貞、陳玉玲等多位台灣女性詩人合創「女鯨詩社」。1999 年女書店出版《紅色漩渦》,並以〈詩〉獲得象徵本土文學最高榮譽的吳濁流新詩正獎。2000 年錦上添花,榮獲第九屆陳秀喜詩獎。
沈花末
沈花末,雲林人。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。16 歲開始寫詩,大學時代開始發表詩作,詩風多含蓄抒情,敏感纖柔。25 歲獲優秀青年詩獎。近年來,寫詩之餘兼及散文創作,出版有詩集《有夢的從前》(皇冠出版)、《每一個句子都是因為你》(圓神出版)、《水仙的心情 》(國家出版社出版);散文集《關於溫柔的消息》(圓神出版)《今夜,在尤加利樹下入眠》(圓神出版)、《旅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》(皇冠出版)、《鏡頭中的新詩》(漢光出版)、《鏡中的墾丁》(漢光出版)、《臺灣詩選.1985》(前衛出版)、《董陽孜作品集》(漢光出版)、《加羅林魚木花開 》(印刻出版)、《橘子花香》(九歌出版)。
李元貞
李元貞,女性,1946 年出生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,1949 年隨父母逃難至台灣左營軍眷區,畢業於海軍子弟小學,後隨父母遷居花蓮,畢業於花蓮女中高中部。1968 年台大中文系畢業,1971 年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畢業。1971 年 9 月至淡大擔任兼任講師,兩年後轉為專任,1974 年 9月至 1976 年 8 月曾赴美進修戲劇,2005 年 7 月自淡大教授退休,任教淡大中文系 30 餘年,目前被聘為榮譽教授。1982 年 2 月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,1987 年為婦女新知基金會首任董事長,推動婦運 25 年。1997 年 5 月獲第 6 屆陳秀喜詩獎,1997-1998 年於美國伊大國際婦女發展中心訪問學者一年。2001 年 5 月獲聘總統府國策顧問,2001 年 8 月獲聘行政院婦權會委員,2005 年 9 月定居花蓮,先後辭去婦權會委員與國策顧問,現專事寫作。 主要著作: 《還鄉與舊夢》(短篇小說)、《婦女開步走》(婦女問題評論)、《解放愛與美》(婦女文化評論)、《愛情私語》(長篇小說)、《婚姻私語》(小說)、《女人詩眼》(新詩集)、《女人的明天》、《工作中的女性》、《中國古典戲劇三章》、《文學評論--古典與現代》、《回首青春》、《青澀私語》、《封神榜--西周英雄傳奇》、《現代女性的工作與感情》、《黃山谷的詩與詩論》、《封神榜》。 2001 年 1 月出版《女性詩學》、編輯《紅得發紫--台灣現代女性詩選》兩書,4 月兩書得到《台灣詩學季刊》「年度詩獎」。
杜潘芳格
1927年杜潘芳格出生於新竹縣新埔,潘家是極為富有的客家人,杜潘芳格從小就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,可是,由於看到嬌生慣養的姑姑們嫁給同樣有錢的貴公子之後,婚姻生活都並不幸福,所以,她從小就希望能夠嫁給一個出身窮人家的男孩子。杜潘芳格的祖父重男輕女,她雖然是長孫女,卻並不受祖父的愛護,好在她曾經留學日本的父親並沒有這種觀念,對女孩子的教育同樣重視。所以,杜潘芳格才能受到相當完整的教育。她17歲上新竹女中,後來又到台北讀女子高等學校,在日治時代,女孩子能受這麼多教育是很難得的。除此之外,潘家還請老師到家裡來教女孩子學習插花、泡茶、縫紉、歷史、詩歌等等才藝,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長大,杜潘芳格從小對文學、藝術就產生了興趣。
1948年,杜潘芳格嫁給開業醫生杜慶壽,移居桃園縣中壢市,正如童年時候的期望,她的丈夫家境並不富有,婚後,她一連生了7個孩子,這段時期,她不但要忙著帶小孩、要幫忙先生的醫務工作、還要擔任插花教室的指導老師,生活忙碌而艱辛,由於生活困苦,有好多年,杜潘芳格連在麵攤上吃一碗陽春麵都捨不得,有一次她下了狠心到市場去,在攤子上叫了一碗最普通的切仔麵,她一面吃,一面不停的掉眼淚,最後,連麵湯都變鹹了。不過,這樣困苦的生活經驗,反倒豐富了杜潘芳格的文學視野,讓她的寫作領域更為寬闊。
雖然具有文學天賦和興趣,也曾經在年輕時代用日語寫過作品,可是,杜潘芳格也和很多二次大戰前出生,受到完整日文教育的台灣作家一樣,在創作上必須跨越語文的障礙。因此,僅管心中一直存在著詩的影像和種籽,卻直到1960年代,杜潘芳格才開始使用中文寫詩,她在1965年加入「笠詩社」,從此展開詩人生涯,她最初用中文發表的作品是〈春天〉和〈相思樹〉。不過,直到1977年3月出版中文和日文的新詩合集《慶壽》之後,這位客家女詩人才受到詩壇注目,2年後,也就是1979年6月出版的,標榜「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現代詩選」的《美麗島詩集》中,就選入了杜潘芳格的10首代表作,到了1980年代中期起,她更嘗試使用母語,也就是客家話來寫作,這種新嘗試,更拓寬了她的寫作之路。
由於經歷了1967年9月間發生,讓丈夫身受重傷一場大車禍,杜潘芳格開始積極參與在客家地區傳播基督教福音的工作,此外,她也對文學活動相當投入,除了加入「笠」詩社之外,也擔任過「台灣文藝」雜誌社的社長和「女鯨詩社」的社長,這些社會活動不但使杜潘芳格活得更有意義,對於她的創作觀點也有正面影響。杜潘芳格曾經這樣闡釋她對詩的觀念,她說:我的詩觀就是死觀。死也無悔,不把今天善惡的行為帶過明天。每一天都好好活著,這是我的理想,對於現實的此時此刻,無論是人與人的關係,自然的風景,路旁的小孩的笑臉,都成為我珍貴的懷念。語言是映照心靈的鏡子,不能只耽於空虛的幻夢,因此,超脫生死線的意象,就是我的『詩觀』。這樣豁達的看法表現在詩裡,形成了杜潘芳格獨特的,具有豐繁的現實性、神秘性,還加上抒情性及思想性的作品,台灣文學界以「深邃」兩個字來形容杜潘芳格的詩作特點,可以說是相當深入而精闢的詮釋。她的重要詩集有《慶壽》、《朝晴》、《青鳳蘭波》、《芙蓉花的季節》等。
江文瑜
江文瑜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求學,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(University of Texas, Austin)碩士、德拉瓦大學(University of Delaware)語言學博士。回台灣後,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,目前為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。曾於 2003 年春季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擔任訪問學者。學術論文領域涵蓋音韻學、語音學、社會語言學、文化評論、隱喻研究等,論文曾刊載於國際期刊 Oceanic Linguistics, Discourse and Society, Metaphor and Symbol,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等。
江文瑜除了學術研究外,熱愛文學創作。目前的創作以詩為主軸,擔任「女鯨詩社」召集人。著有詩集《男人的乳頭》(Men’s Nipples),獲 1999 年陳秀喜詩獎。2000 年以「阿媽的料理」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。詩集《阿媽的料理》(Grandmas’ Cuisine) 於2001 年 12 月由女書店出版。另編輯《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》;詩作多次被選入各種詩選集與「年度詩選」。
江文瑜也致力於詩閱讀與創作的推廣,曾在台灣大學開設通識課程「中英詩賞析」、經典人文學程的「經典詩的語言賞析」,也將英文詩的閱讀融入「大一英文」課程裡。過程中,「中英詩賞析」曾獲選「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」之「績優通識課程」,江文瑜更兩度獲得「共通與服務性課程教學優良教師」。
江文瑜深感知識份子必須關注身邊的社會議題,期許自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。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,理事長期間推動「阿媽的故事」書寫,編有《阿媽的故事》、《消失中的台灣阿媽》、《阿母的故事》等關於女性生命史的「三部曲」;也親自為台灣第一位留日的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文學作品:《山地門之女──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》。其他社會議題的參與包括著有評論集《有言有語》,編輯《畫說二二八》、《體檢國小教科書》、《媒體改造與民主自由》、《人文社會主動出擊》等。2000 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