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芳慈
出生於 1964 年,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。屬戰後台灣第二代作家。戰後第二代成長於生活上經濟環境上接受美援扶持,力圖振興,政治上卻仍處於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。文人寫作的環境上,因為人們心中皆有個小小的警總,多半政治議題不是存而不論,就是轉化為誨澀的風格,形成文字上閱讀的阻障。創世紀詩社超現實主義的引入,藉由文字的不確定性來書寫胸憶,游走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,泰半與擔心無端被扣帽子有關。創世紀詩人的筆名,如張默、瘂弦、商禽等化名可知作者蓄積了多少無處言說的苦悶。就連 1964 年創辦笠詩社的「詩哲」林亨泰,該時期也以語言遊走在現實與超現實的縫隙,思想前衛的圖像詩獨步於文壇,印證當時環境對文人形成一股巨大而莫名的壓力。
早慧的張芳慈 17 歲(1981)就讀新竹師專時已開始創作,先後發表童詩、散文、短篇小說、現代詩。她的第一部詩集《越軌》難脫傳統女身身份的範疇,河童版的卡片情詩選〈虱目魚與玫瑰〉,誠屬張芳慈自我風格成熟的開端,一直到《紅色漩渦》的出版,詩行中已大量浮現明顯的主體意識,爾雅版 86 年詩選〈答案〉,可做為他用自身介入現實議題的的代表作,其指涉範疇終於展現其獨特而清朗的風格,由自覺而反抗,由徬徨而肯定,對斯土斯民的摹寫與記載,令她成為笠詩社中間世代群性典範化的書寫範例,也成就其政治書寫的女身音響。大體而言,張芳慈的政治詩顯露自覺的思考意識,藉由一己身份認同出發,慣穿意象本體與文字的內在肌裡,她的文字含蓄典麗,無太多說明字眼與概念性,成就實已超越許多言語平淡無味,又缺乏語言節制,沙文主義男性,所謂的政治詩人。
1986 年加入笠詩社。1991、1992 年兩次獲得吳濁流新詩獎佳作,1993 年由笠詩社自費出版詩集《越軌》,1998年與李元貞、陳玉玲等多位台灣女性詩人合創「女鯨詩社」。1999 年女書店出版《紅色漩渦》,並以〈詩〉獲得象徵本土文學最高榮譽的吳濁流新詩正獎。2000 年錦上添花,榮獲第九屆陳秀喜詩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