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潘芳格
1927年杜潘芳格出生於新竹縣新埔,潘家是極為富有的客家人,杜潘芳格從小就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,可是,由於看到嬌生慣養的姑姑們嫁給同樣有錢的貴公子之後,婚姻生活都並不幸福,所以,她從小就希望能夠嫁給一個出身窮人家的男孩子。杜潘芳格的祖父重男輕女,她雖然是長孫女,卻並不受祖父的愛護,好在她曾經留學日本的父親並沒有這種觀念,對女孩子的教育同樣重視。所以,杜潘芳格才能受到相當完整的教育。她17歲上新竹女中,後來又到台北讀女子高等學校,在日治時代,女孩子能受這麼多教育是很難得的。除此之外,潘家還請老師到家裡來教女孩子學習插花、泡茶、縫紉、歷史、詩歌等等才藝,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長大,杜潘芳格從小對文學、藝術就產生了興趣。
1948年,杜潘芳格嫁給開業醫生杜慶壽,移居桃園縣中壢市,正如童年時候的期望,她的丈夫家境並不富有,婚後,她一連生了7個孩子,這段時期,她不但要忙著帶小孩、要幫忙先生的醫務工作、還要擔任插花教室的指導老師,生活忙碌而艱辛,由於生活困苦,有好多年,杜潘芳格連在麵攤上吃一碗陽春麵都捨不得,有一次她下了狠心到市場去,在攤子上叫了一碗最普通的切仔麵,她一面吃,一面不停的掉眼淚,最後,連麵湯都變鹹了。不過,這樣困苦的生活經驗,反倒豐富了杜潘芳格的文學視野,讓她的寫作領域更為寬闊。
雖然具有文學天賦和興趣,也曾經在年輕時代用日語寫過作品,可是,杜潘芳格也和很多二次大戰前出生,受到完整日文教育的台灣作家一樣,在創作上必須跨越語文的障礙。因此,僅管心中一直存在著詩的影像和種籽,卻直到1960年代,杜潘芳格才開始使用中文寫詩,她在1965年加入「笠詩社」,從此展開詩人生涯,她最初用中文發表的作品是〈春天〉和〈相思樹〉。不過,直到1977年3月出版中文和日文的新詩合集《慶壽》之後,這位客家女詩人才受到詩壇注目,2年後,也就是1979年6月出版的,標榜「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現代詩選」的《美麗島詩集》中,就選入了杜潘芳格的10首代表作,到了1980年代中期起,她更嘗試使用母語,也就是客家話來寫作,這種新嘗試,更拓寬了她的寫作之路。
由於經歷了1967年9月間發生,讓丈夫身受重傷一場大車禍,杜潘芳格開始積極參與在客家地區傳播基督教福音的工作,此外,她也對文學活動相當投入,除了加入「笠」詩社之外,也擔任過「台灣文藝」雜誌社的社長和「女鯨詩社」的社長,這些社會活動不但使杜潘芳格活得更有意義,對於她的創作觀點也有正面影響。杜潘芳格曾經這樣闡釋她對詩的觀念,她說:我的詩觀就是死觀。死也無悔,不把今天善惡的行為帶過明天。每一天都好好活著,這是我的理想,對於現實的此時此刻,無論是人與人的關係,自然的風景,路旁的小孩的笑臉,都成為我珍貴的懷念。語言是映照心靈的鏡子,不能只耽於空虛的幻夢,因此,超脫生死線的意象,就是我的『詩觀』。這樣豁達的看法表現在詩裡,形成了杜潘芳格獨特的,具有豐繁的現實性、神秘性,還加上抒情性及思想性的作品,台灣文學界以「深邃」兩個字來形容杜潘芳格的詩作特點,可以說是相當深入而精闢的詮釋。她的重要詩集有《慶壽》、《朝晴》、《青鳳蘭波》、《芙蓉花的季節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