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-5.jpg 

李元貞

  李元貞,女性,1946 年出生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,1949 年隨父母逃難至台灣左營軍眷區,畢業於海軍子弟小學,後隨父母遷居花蓮,畢業於花蓮女中高中部。1968 年台大中文系畢業,1971 年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畢業。1971 年 9 月至淡大擔任兼任講師,兩年後轉為專任,1974 年 9月至 1976 年 8 月曾赴美進修戲劇,2005 年 7 月自淡大教授退休,任教淡大中文系 30 餘年,目前被聘為榮譽教授。1982 年 2 月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,1987 年為婦女新知基金會首任董事長,推動婦運 25 年。1997 年 5 月獲第 6 屆陳秀喜詩獎,1997-1998 年於美國伊大國際婦女發展中心訪問學者一年。2001 年 5 月獲聘總統府國策顧問,2001 年 8 月獲聘行政院婦權會委員,2005 年 9 月定居花蓮,先後辭去婦權會委員與國策顧問,現專事寫作。

主要著作:

  《還鄉與舊夢》(短篇小說)、《婦女開步走》(婦女問題評論)、《解放愛與美》(婦女文化評論)、《愛情私語》(長篇小說)、《婚姻私語》(小說)、《女人詩眼》(新詩集)、《女人的明天》、《工作中的女性》、《中國古典戲劇三章》、《文學評論--古典與現代》、《回首青春》、《青澀私語》、《封神榜--西周英雄傳奇》、《現代女性的工作與感情》、《黃山谷的詩與詩論》、《封神榜》。

  2001 年 1 月出版《女性詩學》、編輯《紅得發紫--台灣現代女性詩選》兩書,4 月兩書得到《台灣詩學季刊》「年度詩獎」。

 

fwps19981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image.php (2).jpg 

內容簡介:

  這批「女鯨詩人」是台灣的「稀有動物」,她們是(以姓或名筆劃為次序)--王麗華、江文瑜、李元貞、利玉芳、沈花末、杜潘芳格、海瑩(張瓊文)、陳玉玲、張芳慈、劉毓秀、蕭泰、顏艾琳。

  這本「女鯨詩社」同仁作品的創刊號是女鯨詩人嘗試集體破浪發聲的一次努力。書中分為兩卷,卷一「躍身擊浪」為 12 位女詩人的新作品發表,卷二「回音定位」為 12 位女詩人自己最喜愛的兩首舊作。由卷一至卷二,讀者可以看見每位女詩人不同時期的風格蛻變軌跡,也可看出女詩人彼此之間在題材和形式兩方面的差異。

作  者:江文瑜 / 編
出  版  社:書林出版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:1998 年 11 月 1 日
語  言:繁體中文
 I  S  B  N:9575867815
裝  訂:平裝

fwps19981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754953271.jpg   

杜潘芳格

1927年杜潘芳格出生於新竹縣新埔,潘家是極為富有的客家人,杜潘芳格從小就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,可是,由於看到嬌生慣養的姑姑們嫁給同樣有錢的貴公子之後,婚姻生活都並不幸福,所以,她從小就希望能夠嫁給一個出身窮人家的男孩子。杜潘芳格的祖父重男輕女,她雖然是長孫女,卻並不受祖父的愛護,好在她曾經留學日本的父親並沒有這種觀念,對女孩子的教育同樣重視。所以,杜潘芳格才能受到相當完整的教育。她17歲上新竹女中,後來又到台北讀女子高等學校,在日治時代,女孩子能受這麼多教育是很難得的。除此之外,潘家還請老師到家裡來教女孩子學習插花、泡茶、縫紉、歷史、詩歌等等才藝,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長大,杜潘芳格從小對文學、藝術就產生了興趣。

1948年,杜潘芳格嫁給開業醫生杜慶壽,移居桃園縣中壢市,正如童年時候的期望,她的丈夫家境並不富有,婚後,她一連生了7個孩子,這段時期,她不但要忙著帶小孩、要幫忙先生的醫務工作、還要擔任插花教室的指導老師,生活忙碌而艱辛,由於生活困苦,有好多年,杜潘芳格連在麵攤上吃一碗陽春麵都捨不得,有一次她下了狠心到市場去,在攤子上叫了一碗最普通的切仔麵,她一面吃,一面不停的掉眼淚,最後,連麵湯都變鹹了。不過,這樣困苦的生活經驗,反倒豐富了杜潘芳格的文學視野,讓她的寫作領域更為寬闊。

雖然具有文學天賦和興趣,也曾經在年輕時代用日語寫過作品,可是,杜潘芳格也和很多二次大戰前出生,受到完整日文教育的台灣作家一樣,在創作上必須跨越語文的障礙。因此,僅管心中一直存在著詩的影像和種籽,卻直到1960年代,杜潘芳格才開始使用中文寫詩,她在1965年加入「笠詩社」,從此展開詩人生涯,她最初用中文發表的作品是〈春天〉和〈相思樹〉。不過,直到19773月出版中文和日文的新詩合集《慶壽》之後,這位客家女詩人才受到詩壇注目,2年後,也就是19796月出版的,標榜「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現代詩選」的《美麗島詩集》中,就選入了杜潘芳格的10首代表作,到了1980年代中期起,她更嘗試使用母語,也就是客家話來寫作,這種新嘗試,更拓寬了她的寫作之路。

由於經歷了19679月間發生,讓丈夫身受重傷一場大車禍,杜潘芳格開始積極參與在客家地區傳播基督教福音的工作,此外,她也對文學活動相當投入,除了加入「笠」詩社之外,也擔任過「台灣文藝」雜誌社的社長和「女鯨詩社」的社長,這些社會活動不但使杜潘芳格活得更有意義,對於她的創作觀點也有正面影響。杜潘芳格曾經這樣闡釋她對詩的觀念,她說:我的詩觀就是死觀。死也無悔,不把今天善惡的行為帶過明天。每一天都好好活著,這是我的理想,對於現實的此時此刻,無論是人與人的關係,自然的風景,路旁的小孩的笑臉,都成為我珍貴的懷念。語言是映照心靈的鏡子,不能只耽於空虛的幻夢,因此,超脫生死線的意象,就是我的『詩觀』。這樣豁達的看法表現在詩裡,形成了杜潘芳格獨特的,具有豐繁的現實性、神秘性,還加上抒情性及思想性的作品,台灣文學界以「深邃」兩個字來形容杜潘芳格的詩作特點,可以說是相當深入而精闢的詮釋。她的重要詩集有《慶壽》、《朝晴》、《青鳳蘭波》、《芙蓉花的季節》等。

 

fwps19981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SC07304.jpg 

江文瑜 

江文瑜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求學,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(University of Texas, Austin)碩士、德拉瓦大學(University of Delaware)語言學博士。回台灣後,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,目前為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。曾於 2003 年春季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擔任訪問學者。學術論文領域涵蓋音韻學、語音學、社會語言學、文化評論、隱喻研究等,論文曾刊載於國際期刊 Oceanic Linguistics, Discourse and Society, Metaphor and Symbol,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 等。

江文瑜除了學術研究外,熱愛文學創作。目前的創作以詩為主軸,擔任「女鯨詩社」召集人。著有詩集男人的乳頭》(Men’s Nipples),獲 1999 年陳秀喜詩獎。2000 年以阿媽的料理」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。詩集阿媽的料理》(Grandmas’ Cuisine於2001 年 12 月由女書店出版。另編輯《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》;詩作多次被選入各種詩選集與「年度詩選」。

江文瑜也致力於詩閱讀與創作的推廣,曾在台灣大學開設通識課程「中英詩賞析」、經典人文學程的「經典詩的語言賞析」,也將英文詩的閱讀融入「大一英文」課程裡。過程中,「中英詩賞析」曾獲選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」之「績優通識課程」,江文瑜更兩度獲得「共通與服務性課程教學優良教師」。

江文瑜深感知識份子必須關注身邊的社會議題,期許自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。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,理事長期間推動「阿媽的故事」書寫,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》等關於女性生命史的「三部曲」;也親自為台灣第一位留日的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文學作品:山地門之女──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》。其他社會議題的參與包括著有評論集有言有語,編輯畫說二二八體檢國小教科書媒體改造與民主自由》、《人文社會主動出擊》等。2000 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。

fwps19981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